登录 or
爱上阅读

爱上阅读

955个讨论,1个关注

《因你而在》by 夏正年轻里的新闻理想,结局师徒并肩太好哭了?

日期:2025-11-13 15:34
我最近看完一本讲传统媒体转型期里,两个记者坚守新闻初心的故事,就是《因你而在》by 夏正年轻。主角江逾白是个刚毕业的新人,没什么背景,一开始连新闻通稿和原创报道都分不清,进了《青年记者》杂志社后,被老记者林砚秋骂了好几次,三次退稿让他差点怀疑自己不是做这行的料。
林砚秋看着严厉,其实心里护着后辈,他自己是杂志社的老骨干,一辈子都在做深度报道,家里堆着几十年的采访手记,那些泛黄的纸页里全是他跑出来的新闻真相。这本小说里的时代背景很真实,纸媒不景气,大家都在往短视频、直播转型,杂志社也面临着要么改革要么倒闭的困境,江逾白就想在这样的环境里,做真正能帮到人的新闻,而不是跟着发些没营养的通稿。
 
印象很深的是暴雨救援那次,江逾白瞒着编辑部偷偷跑到洪灾现场,水深都到膝盖了,他还举着手机直播被困群众的情况,镜头晃得厉害,他说话都带着喘,却一直没停下解说。林砚秋在编辑部里一边骂他冲动,一边飞快地帮他整理素材、联系相关部门,两个人远程配合完成了那次跨媒介报道,最后很多被困的人都被救了出来。还有一次是企业污染的调查,对方找上门来施压,说要撤掉所有广告,还威胁要起诉杂志社,林砚秋没犹豫,坚持要把调查报告发出来,江逾白那时候还在纠结,怕丢了工作,可看到林砚秋把写着 “新闻良心” 的笔记本推到他面前,他还是咬牙跟着完成了后续采访。
 
《因你而在》by 夏正年轻里这段描写特别真实,江逾白坐在电脑前,手指悬在键盘上半天没动,桌上的咖啡凉了都没喝,他翻着采访时拍的照片,那些被污染的河水、村民无奈的脸,最后他把电脑屏幕转向林砚秋,点了点头说 “发”。这段我来回看了好几遍,不是说多感动,就是觉得那种挣扎特别真实,他不是一开始就勇敢,是看着前辈的背影,才慢慢坚定起来的。
 
还有凌晨三点的采访手记那次,算是个重要的转折吧。江逾白跟着林砚秋去采访一个老工匠,跑了三趟才见到人,回来写的稿子还是被林砚秋退了,说他只写了表面,没挖到精髓。那天晚上江逾白留在编辑部,翻到了林砚秋年轻时的采访手记,里面记着采访对象的口头禅、不经意的小动作,甚至还有当时的天气、街道上的声音。他照着样子重新整理素材,熬夜改了稿子,第二天林砚秋看完没说话,只是在文末签上了自己的名字,和他一起联合署名。
 
 
从那以后,两个人就成了真正的师徒,林砚秋会带他去跑现场,教他怎么观察细节,江逾白也从一开始的毛手毛脚,慢慢能独立完成深度报道了,他写的《城中村改造实录》还被评为了年度优秀报道。
 
小说里江逾白一直用着一个旧的录音笔,是他刚入行时买的,外壳都掉漆了,按键也不太灵敏,他却一直带着。一开始他只是用它记录采访内容,后来每次遇到困难,就会把录音笔拿出来听听,里面有林砚秋骂他的话,有采访对象的讲述,还有暴雨现场的雨声和群众的呼救声。到后面,这个录音笔成了他的底气,每次出发去采访前,他都会轻轻按一下录音键,确认它还能正常工作,这个小动作贯穿了全书。从一开始按录音键时的犹豫,到后来的果断,这个小小的物件就像他的成长见证,外壳的漆掉得更多了,可他用得越来越熟练,越来越坚定,就像他对新闻的态度一样,从迷茫到笃定。
 
结局里江逾白已经能独当一面了,他和林砚秋一起策划了 “穿越四十年的对话” 特辑,用新媒体的形式重现了杂志社的创刊号,既保留了纸媒的深度,又适应了当下的传播方式。小说完结的时候,杂志社的 “纸媒 + 短视频” 矩阵已经做得很成熟了,没有被时代淘汰。情感上,江逾白和林砚秋没有血缘关系,却成了最亲的人,林砚秋退休后,江逾白接过了他的担子,继续做深度报道。配角里,那个一开始不看好江逾白的编辑张姐,最后也对他刮目相看,还主动帮他对接资源。结局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,就是师徒俩坐在编辑部里,翻着新出的杂志,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桌上,林砚秋给江逾白递了一杯热咖啡,就像以前无数次那样。
 
其实我一直好奇,江逾白那篇《城中村改造实录》发表后,那些村民的生活有没有真的改善,番外会不会写这些后续?还有杂志社转型成功后,会不会遇到新的问题,第二季可能接着写他们面对的新挑战吧?毕竟媒体行业一直在变,他们的新闻理想还会遇到新的考验。林砚秋的采访手记里还有很多没写到的故事,后续得交代吧?《因你而在》by 夏正年轻没有把结局写得太满,留下了很多空间,可我总觉得,江逾白和林砚秋的故事还没结束,他们还会带着那个旧录音笔,继续跑在采访的路上,继续记录那些该被看见的真相。那个掉漆的录音笔,应该还会跟着江逾白,见证更多的故事,就像林砚秋的精神,一直陪着他一样。
0
2025-11-13 15:34

0 个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