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以身相许》里沈嵘之那句 “真好”,藏了多少没说的话?
日期:2025-11-27 12:17
沈嵘之坐在沙发上发呆的样子,我总忘不了。《以身相许》讲了这样一个对暗恋对象怀有执念、性格清冷又带着点隐秘心思的受,在对方去世后,接手照顾其因车祸失忆成 “小傻子” 的年下儿子,最后把自己也陷进去的故事。花槐写的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感情开端,甚至文案里就直接点出沈嵘之 “三观不正”,是在 “诱奸已死暗恋对象的傻儿子”,这点一开始就让我看得很矛盾。
沈嵘之的初始状态其实挺游离的,暗恋的人不在了,生活好像没了落点,正好顾淞出了事,他就把这份没处安放的心思转移到了顾淞身上。说起来,顾淞失忆的时候是真的黏人,沈嵘之回家晚一点,他就坐在沙发上撅着嘴等,看见人回来就扑上去,脑袋往颈窝里蹭,问怎么才回来。那时候沈嵘之大概也没多想,就是哄着,教他吃饭穿衣,像照顾个真正的孩子。
变故是慢慢冒出来的。先是顾淞车祸这件事,直接把两个本没太多交集的人绑在了一起,沈嵘之从旁观者变成了顾淞唯一的依靠。然后是顾淞恢复记忆,这事儿他没立刻说,就假装还是那个依赖沈嵘之的小傻子,继续赖在他身边。现在想起来,其实那时候该有痕迹的,比如以前沈嵘之说什么他都听,后来在床上却开始不听话,变得凶巴巴的,沈嵘之根本受不住。只是那时候沈嵘之没往别处想,或者说,他不愿意往别处想。
最让我在意的是沈嵘之发现真相的那个场景,小说里写得很细。那天沈嵘之提前回家,推开门就看见顾淞坐在书桌前翻东西,不是平时傻愣愣的样子,眼神清明得很。听见动静,顾淞抬头,一点慌乱都没有,就那么看着他。沈嵘之当时没说话,转身想走,手腕却被抓住了。顾淞没解释,只是重复着说 “我喜欢你”,说了好多遍。沈嵘之站在原地,好半天问不出话,最后只憋出一句 “你早就恢复了,对不对”。顾淞点头,说 “是,但我不想走”。
那段描写真的太有张力了,没有激烈的争吵,也没有歇斯底里的质问,但能感觉到沈嵘之的崩溃。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掌控局面的那个,是他在 “教” 顾淞,结果从头到尾都是自己陷得更深。后来沈嵘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待了一天,出来的时候眼睛是红的,顾淞就坐在门口等,看见他出来立刻站起来,手都在抖,却不敢上前。沈嵘之没骂他,也没赶他走,就是沉默着做饭,吃饭的时候把顾淞喜欢的菜往他碗里夹,像以前一样。看到这里我真的愣住了,他不是应该生气吗?但转念一想,或许他自己也清楚,对顾淞的感情早就不是对其父亲的替代品了。
还有个转折是宋芸打电话给沈嵘之那次,好像是问顾淞的情况,具体内容记不清了,但沈嵘之接电话时的慌乱特别真实。他跟合作对象道歉,走到外面去接,声音压得很低,挂了电话后站在走廊里好久才回神。那通电话像个提醒,把他从和顾淞营造的小世界里拉出来,让他不得不面对这段关系的复杂性 —— 他是顾淞父亲的暗恋者,现在却和顾淞纠缠不清。
这本小说去年完结了,结局里没提什么具体的成就,就是写了沈嵘之的心理变化。他看着顾淞在身边忙前忙后,突然意识到 “他是被这个小孩爱着的…… 他被爱着”,然后在心里想 “真好”。就这两个字,没有多余的情绪描写,却比任何话都有分量。花槐没写他们有没有结婚,只明确说了两人留在了一起,顾淞还是黏着沈嵘之,只是不再是失忆时的傻气,多了些成年人的占有欲。
其实看到最后我也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,沈嵘之的选择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。他一开始或许是想找个寄托,逃离暗恋落空的空虚,结果却真的被顾淞拉了出来,那个 “藏着掖着的自己” 也重见天日了。那句 “真好”,大概是他终于和自己和解了吧。可能我理解错了,但沈嵘之低头笑的样子,和顾淞凑过去吻他的画面,确实比任何激烈的情节都让人记得牢。
沈嵘之的初始状态其实挺游离的,暗恋的人不在了,生活好像没了落点,正好顾淞出了事,他就把这份没处安放的心思转移到了顾淞身上。说起来,顾淞失忆的时候是真的黏人,沈嵘之回家晚一点,他就坐在沙发上撅着嘴等,看见人回来就扑上去,脑袋往颈窝里蹭,问怎么才回来。那时候沈嵘之大概也没多想,就是哄着,教他吃饭穿衣,像照顾个真正的孩子。
变故是慢慢冒出来的。先是顾淞车祸这件事,直接把两个本没太多交集的人绑在了一起,沈嵘之从旁观者变成了顾淞唯一的依靠。然后是顾淞恢复记忆,这事儿他没立刻说,就假装还是那个依赖沈嵘之的小傻子,继续赖在他身边。现在想起来,其实那时候该有痕迹的,比如以前沈嵘之说什么他都听,后来在床上却开始不听话,变得凶巴巴的,沈嵘之根本受不住。只是那时候沈嵘之没往别处想,或者说,他不愿意往别处想。
最让我在意的是沈嵘之发现真相的那个场景,小说里写得很细。那天沈嵘之提前回家,推开门就看见顾淞坐在书桌前翻东西,不是平时傻愣愣的样子,眼神清明得很。听见动静,顾淞抬头,一点慌乱都没有,就那么看着他。沈嵘之当时没说话,转身想走,手腕却被抓住了。顾淞没解释,只是重复着说 “我喜欢你”,说了好多遍。沈嵘之站在原地,好半天问不出话,最后只憋出一句 “你早就恢复了,对不对”。顾淞点头,说 “是,但我不想走”。
那段描写真的太有张力了,没有激烈的争吵,也没有歇斯底里的质问,但能感觉到沈嵘之的崩溃。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掌控局面的那个,是他在 “教” 顾淞,结果从头到尾都是自己陷得更深。后来沈嵘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待了一天,出来的时候眼睛是红的,顾淞就坐在门口等,看见他出来立刻站起来,手都在抖,却不敢上前。沈嵘之没骂他,也没赶他走,就是沉默着做饭,吃饭的时候把顾淞喜欢的菜往他碗里夹,像以前一样。看到这里我真的愣住了,他不是应该生气吗?但转念一想,或许他自己也清楚,对顾淞的感情早就不是对其父亲的替代品了。
还有个转折是宋芸打电话给沈嵘之那次,好像是问顾淞的情况,具体内容记不清了,但沈嵘之接电话时的慌乱特别真实。他跟合作对象道歉,走到外面去接,声音压得很低,挂了电话后站在走廊里好久才回神。那通电话像个提醒,把他从和顾淞营造的小世界里拉出来,让他不得不面对这段关系的复杂性 —— 他是顾淞父亲的暗恋者,现在却和顾淞纠缠不清。
这本小说去年完结了,结局里没提什么具体的成就,就是写了沈嵘之的心理变化。他看着顾淞在身边忙前忙后,突然意识到 “他是被这个小孩爱着的…… 他被爱着”,然后在心里想 “真好”。就这两个字,没有多余的情绪描写,却比任何话都有分量。花槐没写他们有没有结婚,只明确说了两人留在了一起,顾淞还是黏着沈嵘之,只是不再是失忆时的傻气,多了些成年人的占有欲。
其实看到最后我也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,沈嵘之的选择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。他一开始或许是想找个寄托,逃离暗恋落空的空虚,结果却真的被顾淞拉了出来,那个 “藏着掖着的自己” 也重见天日了。那句 “真好”,大概是他终于和自己和解了吧。可能我理解错了,但沈嵘之低头笑的样子,和顾淞凑过去吻他的画面,确实比任何激烈的情节都让人记得牢。